研究发现
本研究以北京上方山天坑为核心研究对象,通过实地考察、建模,系统梳理其形成原因,向大家展示北方喀斯特地貌——天坑的景色,并解释其演化机制与形成过程。
天坑三维建模
天坑三维模型
使用无人机摄影数据创建的上方山天坑三维模型,显示了天坑的精确形态和内部结构。
天坑内部结构分析
坑壁呈现出自然风化与侵蚀的痕迹,坑内局部绿色区域呈现植被覆盖情况,为天坑生态研究提供可视化参考。
天坑结构展示
该天坑三维模型基于无人机视频构建,展现出天坑典型地貌特征。
上方山天坑的独特性
独特的地理位置
房山区因其独特的地质背景——广泛分布的蓟县系白云岩和侏罗纪火山岩,成为研究北方岩溶地貌和火山活动的关键区域。其中,上方山天坑作为华北罕见的岩溶负地形,其形成机制与南方湿润区天坑存在显著差异。该天坑的发育受特殊碳酸盐岩层组控制,为研究北方半干旱区岩溶作用提供了重要案例。此外,其封闭环境形成的特有生物群落,也具有重要的生物多样性保护价值。
与其他地区天坑的对比
南方喀斯特天坑以其高度发展的地下水——岩石交互作用及由此引发的溶蚀——塌陷耦合过程而著称,其典型代表可见于广西乐业和重庆武隆地区。总体而言,该区天坑形态呈现深大漏斗或井状,多以天坑群的形式出现,边壁屡经次生溶蚀作用刻画出清晰的阶梯线。
天坑特点
坑壁钟乳石
在坑壁上,可以看到明显的钟乳石,这些都是碳酸钙沉积的结果。同时,坑壁上还分布着大量的崩塌堆积物,主要是一些大小不一的岩石块体,这些堆积物在重力作用下沿着坑壁向下滑动,形成了一些松散的堆积层。
坑底独特植物群落
坑底相对平坦,堆积着厚厚的松散沉积物,主要由岩石碎屑、黏土和砂粒等组成,同时由于天坑内部光照、温度和湿度条件特殊,形成了独特的微生态环境,生长着与外部环境截然不同的植物群落。
上方山区域地质构造
地质构造背景
上方山地区构造复杂,研究区主要出露三叠系碳酸盐岩,是天坑形成的物质基础。
地层结构
上方山的岩溶景观主要与中元古代蓟县系雾迷山组(Jxw)、洪水庄组(Jxh)、铁岭组(Jxt)碳酸盐岩有关。
构造特征
区域上看,从太行山区到渤海湾发育3条走向北东一南西的大断裂,这些断裂控制了天坑的分布和形态。
天坑形成条件
岩石岩性
石灰岩的可溶性是天坑形成的关键特性。方解石在含有二氧化碳的水的作用下,会发生化学反应,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,这一反应使得石灰岩能够被水逐渐溶蚀。在上方山地区,雨水降落到地表后,会吸收空气中的二氧化碳,形成弱酸性的雨水。当这些水流经石灰岩区域时,便会对石灰岩产生溶蚀作用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微小的溶蚀痕迹逐渐扩大,形成各种岩溶地貌。对于上方山天坑而言,岩石的可溶性使得地下水能够不断地对地下岩石进行溶蚀,为后续的塌陷等过程创造了条件。
断裂构造
断裂带往往是地下水运移的重要通道,因为断裂处岩石破碎,渗透性强,有利于地下水的汇集和流动。节理则为地下水的渗透提供了更多的路径,使得地下水能够更广泛地与石灰岩接触,从而加剧溶蚀作用。上方山天坑所在区域的断裂和节理走向与分布,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天坑的形态和延伸方向。
水动力条件
丰富的降水和强烈的地下水活动是天坑形成的关键动力。研究区周边有青龙潭、一斗泉分布足以证明其地下水丰富。地表水和地下水对石灰岩的溶蚀作用持续进行,逐渐形成地下洞穴系统,最终导致洞顶塌陷形成天坑。
天坑演化过程
雏形阶段
雏形阶段是上方山天坑演化的起始时期,主要以小规模的岩溶作用和微小地貌形态如裂隙、小型溶蚀孔洞为特征。
发展阶段
随着地下溶洞的不断扩大,溶洞顶部的岩石所承受的重力逐渐增大。同时,顶部岩石在地下水的溶蚀作用下,强度逐渐降低。当顶部岩石无法承受自身重力和外部压力时,就会发生大规模的塌陷。
成熟前期
天坑发育初期,坑口面积小于坑底面积,进入坑内的光照较少,空气和地下水交换迅速,环境温热潮湿。坑底土壤稀薄,岩石裸露率高,地形复杂。在此环境下,先驱植物繁殖体进入天坑内部生长,形成以阴生植物为主的先锋植物群落。
成熟中期
进入发育中期后,天坑坑口面积与坑底面积大致相当,光照条件有所改善,但天坑与地下河的联系仍然密切,环境依旧潮湿。先锋植物通过改变土壤结构,使土层厚度增加,植物种类增多,群落结构趋于复杂。
成熟后期
天坑发育至后期时,坑口面积大于坑底面积,光照充足。由于岩壁崩塌的碎石堵塞地下河出口,天坑与地下河联系减弱,坑内环境相对干旱,地势趋于平坦,最终可能演变为洼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