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古以来,中国杂技的训练方式便是“勤功”及“师承”,多不传外人。一些家传杂技艺人往往在自己的子弟5至8岁时便开始训练他们。现代杂技学校也多招收7至10岁的学员,但已打破了这种不传外人的古老传统。
中国杂技中的柔功、腰腿功,受到世界杂技界的推崇,这与勤功、刻苦的训练大有关系。古语有云:“台上十分钟,台下十年功”。例如要学成“软骨功”这种杂技,非在幼年时多下苦功不可。
中国的杂技学校创立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,如上海巿马戏学校和北京巿杂技学校等,均以文化教育与传统的杂技训练相结合,培养新一代的杂技人才。北京巿杂技学校演出的《挂空竹》,曾获1998年摩纳哥“初登舞台”国际比赛“金K奖”和第五届全国杂技比赛金奖。上海巿马戏学校演出的《跳板蹬人》,获第25届蒙特卡洛国际杂技比赛“金小丑”奖,以及第十九届朝鲜“四月之春”艺术金奖等多项奖励。中国杂技在海外屡获殊荣,这与杂技学校系统而专业的训练不无关系。
现代的杂技多以国家团体为主,包括各省巿和军区的杂技团体,而近年来个人经营的杂技马戏团体亦在各地勃兴。此外,也有半农半艺的家庭班社在一些地区表演。由此可见,一个多元的,以经济规律发展为主导的经营方式正在不断发展。